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
掌管人間考試的天神,共有五位,合稱五文昌
一、文昌帝君
文昌帝君,名張亞子,是個孝子,在晉朝做官,不幸戰死 ,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,道教尊為主宰功名利之神。明史禮志載:梓潼帝君姓張,名亞子,居蜀(今四川)七曲山,仕晉戰死,民間立廟祀之。唐宋屢封為英顯王,元代加封為「輔文開化文昌司祿仁帝君」,每年以農曆二月初三生辰日隆重祭祀。化書載:文昌帝君降靈作清河內傳,自述其身世,謂生於周代初年,後有七十 三升 化,西晉之末,又降生於越之西 之南,姓張名亞子,字 夫,又曰張善勳,其中曆述其靈異及司祿事。民間又尊為「文曲星」,專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而受到讀書人崇奉。文昌帝君神座兩側,常塑有天聾,地啞兩童子,傳說是帝君為防止天機泄露,特安排此兩助手,使智者不能言,言者不能聞。因之,帝君司科甲立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,皆能公正廉明也。今日學子參加聯考前,常祈帝君佑其中榜。 農曆 二月三日 生辰,一般有主祭文昌的寺廟都會舉行慶典。
二、文衡帝君
文衡帝君,即是關公,關聖帝君。一般人常可見到關聖帝君手持青龍掩月刀的聖像,而比較少見關聖帝君閱讀春秋的聖像。其實聖帝君的文韜與武略都造詣精湛,只是因為三國演義的描寫,讓人們忽略了祂的文采。因其不僅義薄雲天,且允文允武,儒家以其喜讀春秋,稱為關西夫子或文衡帝君,關聖帝君也列為五文昌之一,一同掌管人間的讀書考試關聖帝君。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其聖誕日
三、孚佑帝君
孚佑帝君,即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呂祖,名岩,字洞賓,自號「純陽子」。唐京兆府(今陝西省長安縣)人。曾以進士授縣令。他的母親要生他的時候,屋裏異香撲鼻,空中仙樂陣陣,一只白鶴自天而下,非如他母親的帳中就消失。生下呂洞賓果然氣度不凡,自小聰明過人,日記萬言,過目成誦,出口成章,長大後「身長八呎二吋,喜頂華陽巾,衣黃欗杉,系一皂鞗,狀類張子房,二十不娶。」當在繈褓時,馬祖見到就說:「此兒骨相不凡,自市風塵物處。他時遇盧則居,見鍾則扣,留心記取。」後來呂洞賓遊廬山,遇火龍真人,傳授天遁劍法。六十四歲時,遊長安,在酒肆遇見一位羽士青一白袍,在牆壁上題詩,呂洞賓見他狀貌奇古,詩意飄逸,問他姓名。羽士說:「我是雲房先生。居於終南山鶴嶺,你想跟我一起去嗎 ? 」呂洞賓凡心未已,沒有答應。這位雲房先生就是「鍾離權」。
到了晚上,鍾離權和呂洞賓一同留宿在酒肆中。雲房先生獨自為他做飯,這時呂洞賓睡著了,他夢見自己狀元及第,官場得意,子孫滿堂,極盡榮華。忽然獲重罪,家產被沒收,妻離子散,到老後了然一身,窮苦潦倒,獨自站在風雪中發抖,剛要歎息,突然夢醒,鍾離權的飯還沒熟,於是鍾離權題詩一首「黃良猶未熟,一夢到華肴。」呂洞賓驚道:「難道先生知道我的夢 ? 」鍾離權道:「你剛才的夢,生沉萬態,榮辱千端,五十歲如一剎那呀 ! 得到的不值得歡喜,失去的也不值得悲,人生就像一場夢。」於是呂洞賓下決心和鍾離權學道,並經「十試」的考驗,鍾離權授他道法。呂洞賓有了道術和天遁劍法,斬妖除害為民造福。
呂洞賓被全真教奉為北方五祖之一(王玄甫,鍾離權,呂洞賓,劉操,王重陽),世稱呂祖、純陽祖師,呂洞賓在八仙中最為出名,有關他的傳說很多。台灣有許多以呂仙為主神的廟宇,如台北的如覺修宮、仙跡岩 、指南宮 等。聖誕日為農曆四月十四日
四、魁星
魁星,「奎宿」是星官名稱,又叫「天豕」、「封豕」, 為廿八宿之一,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,被古人附會為主管文運之神,也改為「魁星」。顧炎武《日知錄》裏稱:「今人所奉魁星 ,不知始自何年﹖」可見明時已很流行,而魁星的造型完全是根據 「魁」的字形而來,被附會為「鬼之腳右轉如踢北斗」,其典型的 形象為一赤發藍面之鬼立於鼇頭之上,一腳向後翹起如大彎勾,一 手捧斗,另一手執筆,意思是用筆點定科舉中試人的名字,此即所 謂「魁星點斗,獨占鼇頭」,被視為應試者獲中之征。唐宋時,皇 宮正殿的台階正中石板上,雕有龍和鼇(大龜)的圖像,考中的進 士要站在宮殿台階下迎榜,而頭一名進士(狀元)按規定要站在鼇 頭那裏,故稱是「獨占鼇頭」。台灣民間稱魁星為「大魁星君」或 「大魁夫子」。大成魁星的聖壽為農歷 七月七日 ,就是七夕當天。
五、朱衣之神
朱衣之神,即宋代大儒朱熹夫子,字符晦,一字仲晦,生於宋朝高宗建炎四年,婺縣人(今江西省婺源縣),後遷至建州(今福建省崇安縣)居住,晚年改號晦翁,自稱為「雲穀老人」,又稱「滄州遁史」。夫子於紹興年間入舉進士,曾在高宗、孝宗、光宗、寧宗時期做過官,先後任職運副使,煥章閣侍制,秘閣修撰,最高到寶文閣侍制,於宋寧宗二年罷官。
夫子以求學之法,首重於知其理,而後行其道,以達真知境地。其學問可謂集宋代理學之大成。夫子講學之處稱「考亭」,其尊崇者,均稱「考亭學派」,著注作有「朱子全書」、「朱子學」、「朱子語類」、「朱子鈔釋」…等。享年七十一歲,諡號「文」,民間信仰夫子為「朱衣神君」、「文昌紫衣公」或「朱夫子」、「朱衣公」等。與「文昌帝君」、「孚佑帝君」、「文衡聖帝」、「文魁夫子」並稱五文昌帝君,其聖壽為農曆九月十五日。
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
媽祖的誕辰與生平
媽祖的誕辰與生平
媽祖誕生於宋太祖(趙匡胤)建隆元年(公元九六0年),歲次庚申三月二十三日方夕瑞生,距今(民國九十八年)一0五0年出生地是福建省興化府甫田縣東南海中的一個島嶼湄洲又沛山,別叫賢良港。這裡是四季如春,屬於海洋氣候的地方,終年有不謝之花,加以山明水秀,民風淳樸,凡居該地的人無不表現敦厚親睦,謙沖禮讓的風度,故有神仙島之稱。
媽祖兩親平日樂善好施,廉潔篤實,而虔信佛教,誕生第六胎女兒(男女合計是第七胎)時有紅光一道從西北方射入室內,光輝燦爛,異香氤氳。媽祖誕生後,彌月不聞啼聲,其父乃命名默娘,又因當時室內香氣馥馥,天佈祥雲,有此奇異現象,林惟愨夫妻對默娘倍加愛如掌上明珠。五歲時父親教她射箭,學習百步射鎧,母親教她彈琴,無不精通。八歲時入私塾,天資穎悟,凡讓經史倶過目不忘,而得了三教真諦。開寶二年已巳年(公元九六九年),默娘十歲,便喜歡敬神崇佛誦經,早具此種天性,事親至孝,若有空閒就幫忙母親織布做家事,對兄姊均甚親愛,於是禮佛益堅,篤信佛教,結果使這剛十二歲的少女就有博學多能悲天憫人,同情芸芸眾生的情懷。
開寶五年歲次壬申(公元九七二年),媽祖十三歲,便已博古通今,能詩能文,兼具有參禪悟道的慧性。十四歲時有玄通道人傳授聖道及玄微秘法,因此媽祖動了習醫之心,由於她的專心一意及聰慧,所以很快便有了高明的醫道,那時醫學不昌,甚多貧民病死,媽祖不辭勞苦,到處奔走為萬民治病,非但不取絲毫,且見貧困者反而傾囊相助。開寶七年歲次甲戌(公元九七四年),媽祖十五歲就能窮理盡性,讀三教之書。開寶八年歲次乙亥(公元九七五年),媽祖十六歲已一身具有好本領,精通儒道釋三教經典,聞道得道,能出陽神救世, 窺井得符、得天書,通靈變化,玄機莫測,精研究理,驅邪救世,治病活人,普濟世人。
『宋』太宗,太平興國元年,歲次丙子(公元九七六年),媽祖十七歲於湄洲港內商船遇暴風沈覆船人呼救時,媽祖用神力救遭難的全體船員,活人無數。太平興國三年歲次戊寅(公元九七八年),媽祖十九歲,其兄洪毅于七月天氣未明時出海補魚,因月暗風高,所駛小舟誤觸礁石,船破人溺,被媽祖救上海灘。媽祖不但在陸上解救人民若厄,一方面在海上亦救了不少的海上遇難者,因之被稱大海中的女神。太平興國四年武次已卯(公元九七九年),媽祖二十歲,閩省一帶旱魃為災,田園龜裂,河井全乾,禾苗皆枯,米貴如珠,人民飢餓痛苦哀叫難堪,滴雨不降,青天越高,皓日越烈,鄉民求救,媽祖內心萬分難過,設壇祈雨,忽由西北方黑雲上升,逐漸遍佈,突起狂風,彤雲頓時滿天密佈,傾盆大雨,萬民歡呼之聲,震天動地,奔向法壇前朝拜媽祖。
太平興國七年歲次壬戌(公元九八二年),媽祖二十三歲,湄洲西北方桃花山有金柳二將將作祟,人受其害,媽祖用降魔法力,皈依正教,收為左右二將,即千里眼順風耳也。『宋』太宗雍煕二年歲次乙酉(公元九八五年)媽祖二十六歲,閩省一帶春夏多雲,連降霪雨數月,洪水大害,田園廬舍漂沒,人民流離失所,受眾人求救,媽祖焚香向天祈禱,一聲雷響,驀見一條蛟龍自水中滾起,騰空飛去。宋太宗雍煕三年歲次丙戌(公元九八七年)媽祖二十八歲,父親林維愨偕其子洪毅因事往浙江一帶,公畢乘船返家,途中忽遇風暴,船覆海中,父親沈溺喪命,其兄得救歸家述其經過,媽祖聞此噩耗,痛不欲生,立刻坐船至父沈溺海上,奮身跳入海中,遍尋父屍躍起,為盡孝道,媽祖之聲譽乃傳聞遐邇,受人愛戴。可是這位善良的少女卻常遭不幸的打擊,她父親去世後,母親憂鬱得病,不久相繼辭世,可憐的媽祖失去了父母親,在一個孝女的心田裡正是無可彌補的創傷,常常夢著父母的慈顏,似乎在向她招手,及至醒時已涙留滿面。媽祖誕辰之日,湄洲港中禁網捕魚,魚亦知其恩德,每遇媽祖誕辰半夜即有大魚成群環列於湄洲嶼之前若拜舞狀,黎明始散。
宋太宗雍煕五年歲次戊子(公元九八八年)媽祖二十九歲,三千功滿,八百行成,道德圓滿,秋九月重陽,鄉人爬登湄峰尋樂,媽祖焚香念經後,臨別依依,隨著人潮擠了上去,她爬到峰頂時,看到了浩瀚的大海,洶湧的波濤,她流淚迷糊的眼睛裡,更依稀看到了離別多年的父親在浪濤中掙扎著,媽祖哇一聲哭出來,大叫爸爸,便縱身跳了一下去,瞬息間就不見了,突然白雲峻嶺仙樂齊鳴,發出五彩繽紛的光芒,金童玉女相迎,媽祖現出法身渡海登湄峰,白氣巨天飛昇而去,就這樣的結束她二十九年短暫的生命。媽祖的死給當地人一個很大震動,這個美麗仁愛的少女,終日為人服務,最後卻跳海曲盡孝道,實留給當時樸實淳厚的社會不勝崇敬。
自媽祖昇天後,常常顯靈感應,閉目養神的瞬間恍惚看見媽祖的芳容,有時在驚濤駭浪中依朱服持紅燈,航海的人向她紅燈划去安然無恙,常救人於狂風巨浪中顯靈降福於世。媽祖一家世代為善,鄉里親族感念她的孝誠和靈驗,便發起建廟奉祀,尊稱為通靈賢女,香火不絕,十分興盛,尤其是海上來往的人一遇風險,祇要虔求庇佑,莫不化險為夷,聲聞傳至京朝,宋帝御賜順濟之名,之廟封其於聖妃,迄今一千餘年來,永久留給世人的懷念,受眾人崇拜,靈驗非常。
聖女玉潔冰清不嫁:兼談大道公求婚媽祖傳說釋疑?
當每年天后聖誕之日常有下雨,大道公誕辰常吹大風,附會而成故事,在台灣地方民間傳說,為大道公要娶媽祖婆為妻,被媽祖拒絕,這樁婚事直至現在結怨不解,所以媽祖誕辰出巡,大道公便喚雨把媽祖臉上花粉洗掉,以消被拒婚之怨,大道公誕辰之日,媽祖亦不甘示弱,呼起大風吹掉大道公紗帽。這個傳說,由於兩神誕辰常有此奇蹟,說來非無理由,可是這不過是一般傳說中的神話而已,如果依據兩神的史實來看,媽祖是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,即(公元九六0年),大道公之出生是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(公元九七九年),比較相差十九歲,天后早於大道公誕生。雖大道公原名吳伯通,乃宋初福建泉洲府同安縣白礁鄉人與媽祖均生於宋朝,然而媽祖飛昇時,大道公不過只有十歲,媽祖玉潔冰清,未婚是屬事實,即不可能與大道公因求婚拒絕而結怨。據傳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,即(公元九七九年)亦即大道公出生之年,福建沿海一帶地方天久不雨,田園龜裂,旱災嚴重,那時媽祖已十九歲,被府尹請去求雨之後 一時賢孝之名盛聞各地,驚動一般公親諸侯,無不紛紛前來拜訪,以求指教,王孫公子更均仰慕天后的才學,託人向其父林維愨夫婦求婚,可是紈絝俗子不知天后是聖女降世,目的在救世人,不僅沒有名利之志,亦無結婚之意,儘管求婚者均為富貴子弟,人材超優,一一都被拒絕,後來一般人都漸瞭解天后是一位聖女,就不再向其求婚,可知媽祖縱然求婚者頗多,而她堅心不嫁事實屬真確,則與大道公一段婚談恩怨,殊難證實。
處世箴言
大丈天成家容易、士君子立志不難
退一歩自然幽雅、讓三分何等清閒
忍幾句無憂自在、耐一時快樂神仙
喫茶根淡中有味、守國法夢裡無驚
有人問我塵世事、擺手遙頭說不知
寧可採深山之茶、勿去飲花街之酒
須就正有道之人、早謝卻無情之友
貧莫悉來富莫誇、那見貧長富久家
聖德參天進大同
母恩配地日月高